这条鱼还能突破20元/斤?警惕超级病害,能造成上亿元死鱼!最全防控措施来了 |
出处:农财宝典水产版 作者:但学明 水产养殖网 2021-03-04 10:52:00 |
近期,金鲳鱼行情全面回暖,最高涨至17元/斤。但是,部分产区金鲳鱼却出现病虫害威胁,如不加强防控,或将有大规模发病的风险。
今天,特向大家介绍金鲳鱼的病害及防控措施,一文了解最全病防知识。
文 | 华南农业大学教授、博导 但学明
卵形鲳鲹已成为粤、琼、桂、闽、台等省和港、澳地区网箱主要的养殖对象,也是我国南方沿海深水网箱最有前景的养殖品种之一,目前已经有较大规模。然而,随着卵形鲳鲹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,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,以及受养殖环境污染、管理技术措施相对滞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,卵形鲳鲹病害频繁发生且日趋严重,给养殖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,每年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,严重阻碍了卵形鲳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。
一、卵形鲳鲹主要病害
(一)寄生虫病 
1、刺激隐核虫病
【病原】刺激隐核虫( Cryptocaryon irritans) ,属于前口目,隐核虫科,隐核虫属。寄生于海水硬骨鱼类的皮肤及鳃,虫体呈球形、卵形或梨形。成熟虫体的直径50~450μm,体表均匀分布纤毛,近于身体前端有一胞口。刺激隐核虫为世界性分布,特别在热带、亚热带地区极为普遍。
【临床症状】刺激隐核虫病俗称海水小瓜虫病或海水白点病,是对卵形鲳鲹危害最大的疾病,发病后死亡率可达100%。病鱼离群独游、侧卧于水面游动或狂游、体表和鱼鳍有大量白点、鳍条溃疡、末端分叉、呼吸频率加快、鳃部有污泥、体侧鳞片脱落。剖检发现鱼体血液量少、血凝速度快、肝脏花白发脆。
【防控措施】(1)减少密度,改善水质。周长60米的深水网箱应控制在3万尾以内;将发病和将要发病网箱拖到水体流动较好、清洁的海区暂养,可大大缓解刺激隐核虫病引起的危害和死亡。(2)混养、轮养。把易感染的鱼类(金鲳鱼、大黄鱼等)与不易感染的鱼类(篮子鱼)进行一定比例地混养或轮养。(3)加强营养,增强抵抗力。在刺激隐核虫流行的季节,通过投喂营养丰富的饲料,适当添加免疫增强剂,从提高鱼类体质、增强抗病能力,防止刺激隐核虫暴发。(4)妥善处理病鱼和死鱼。应隔离病鱼,消毒水体、用具和周围环境,对病死鱼应深埋,绝对不能随便丢到水里。
2、卵鞭虫病
【病原】眼点淀粉卵涡鞭虫(Amyloodinium ocellatum),属肉足鞭毛门、鞭毛亚门、植鞭纲、腰鞭目、胚沟科。寄生在海水鱼类上,虫体内含有淀粉粒,成虫用假根状突起固着在鱼体上。寄生期的虫体是营养体,直径为20~150μm,最长达350μm。营养体成熟后或在病鱼死后,落入水中形成包囊,通过二分裂法反复进行多次分裂,最后形成256个具2根鞭毛的涡孢子。涡孢子遇到宿主鱼就附着上去开始其寄生生活。
【临床症状】此病流行于夏秋高水温期,水温23~27℃的7~9月是疾病的流行季节。该寄生虫经常会严重感染水族馆、室内水泥池和池塘养殖的卵形鲳鲹,主要寄生在鱼类的鳃上,其次是皮肤和鳍,严重感染的鱼肉眼看上去有许多小白点。病鱼游泳缓慢,无力地浮游于水面,呼吸加快,口常不能闭合,或向固体物上摩擦身体,有时病鱼继发性感染细菌或真菌。一般从表现出症状后的2~3d内,死亡率可高达100%。
【防治措施】
(1)预防措施:①繁殖用的亲鱼先认真检查,如发现携带病原,应先用淡水或硫酸铜杀灭后再留用。②苗种放养(特别是从外地购买的苗种),或转换养殖池塘、网箱时,用硫酸铜或淡水处理后再放养到新的水体内。③如投喂鲜活小杂鱼,先用淡水浸洗5~8min后再投喂。保持水质清新,勿使硝酸盐含量过高。
(2)治疗方法:①淡水浸洗病鱼2~3min,大多数营养体可以脱落,但有些可能在鳃的黏液内,受不到淡水的影响,以后仍能形成包囊进行繁殖,所以隔3~4d后应重复治疗1次。淡水浸洗是比较经济、简便和有效的方法。②硫酸铜全池泼洒,使池水成0.8~1.2mg/L的浓度,药浴10~15min,连用4d;或浓度为10~12mg/L,浸洗10~15min,每天1次,连用3~4次。
3、本尼登虫病
【病原】病原为本尼登虫属( Benedenia) 的一类寄生虫,是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的单殖类吸虫,隶属于本尼登亚科。虫体呈长椭圆形,背腹扁平。该虫分布广泛,寄主特异性低,在多种鱼类上均可寄生,致病力强,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养殖鱼类的主要病原之一。
【临床症状】病鱼厌食、游泳缓慢、经常侧翻或摩擦池壁池底、体表粘液分泌较多、局部出现白斑或呈暗蓝色、眼睛充血,鳍条溃烂,在鱼的体表、鳍、眼、鼻和鳃腔等部位可见白色透明、芝麻粒大小的寄生虫体。
【防控措施】(1)经常更换网具,换网时结合使用高锰酸钾消毒,以杀死附在网衣上的虫卵;(2)晶体敌百虫挂瓶于网箱中驱虫;(3)可每隔15d用淡水浸泡一次,以控制虫体的流行; (4)网箱养殖病鱼的治疗,可浸浴于充氧的淡水或戊二醛溶液。池塘养殖卵形鲳鲹,可连续两天全池泼洒福戊二醛并换水,为预防少量虫卵孵化成幼虫后再次致病,用药后第7天可重复使用1次。
4、车轮虫病
【病原】 病原是车轮虫属( Trichodina) 和小车轮虫属( Trichodinella) 的部分种类,隶属于缘毛目游泳亚目车轮虫科。为一大类具有附着盘结构且可自由运动的寄生性纤毛虫原生动物,广泛寄生于宿主的鳃、皮肤、鳍、膀胱、输尿管、生殖系统等部位,可导致宿主严重的组织病变。车轮虫大量繁殖的适宜水温为22~29℃。
【临床症状】鱼摄食减少,晚间活动加剧并在水面上跳跃,体表明显布满白斑、有大量的粘液。显微镜下观察,表皮、鳃丝和肠壁均发现有车轮虫寄生,表皮白斑处车轮虫数量尤其多。解剖后目检、镜检病鱼内脏均无异常症状。
【防控措施】对养殖池的池底、水源以及使用的工具等要彻底消毒、定期使用杀虫剂。发病期间,及时捞出死鱼,防止交叉感染。加强换水,将氯氰菊酯溶液稀释后,全池均匀泼洒。
(二)细菌病 
1、诺卡菌病
【病原】鰤鱼诺卡氏菌( Nocardia seriolea) 。在分类学上属放线菌目,诺卡氏菌科诺卡氏菌属。菌体长杆状、短杆状或细长分枝状,革兰氏染色阳性。该菌主要分布于水体、土壤、动植物体中,是一种条件致病菌。
【临床症状】发病时间主要是水温较低的春季和冬季,发病率20~60% ,平均死亡率约20% 。鰤鱼诺卡氏菌感染在苗期或初期通常是隐性的,极不易被发现。感染和发病过程极其漫长,通常在成鱼期才出现典型症状和显著危害。发病初期,病鱼体表或鳍基部出现轻微的擦伤。随着病情的发展,逐渐出现死亡,病鱼反应迟钝、漂浮于水面、离群独游或打转,体表充血发炎、溃烂或结节样脓疮、鳍基部充血发红、腹部肿胀,剖检发现有腹水,肝、肾脏、脾脏充血肿大,鳃、肝、脾脏、肾脏、鳔、肠系膜等器官可见大量直径0.1~0.3cm的白色结节。
【防控措施】目前此病尚无有效治疗措施。养殖密度高、受寄生虫感染的卵形鲳鲹更易患此病,且致死率更高。因此,养殖生产中可通过降低放养密度、避免鱼体损伤、做好寄生虫预防工作等措施预防此病。
2、链球菌病
【病原】主要病原为海豚链球菌(Streptococcus iniae),革兰氏阳性,二链或链锁状的球菌。该菌具有感染宿主广、传染性强、死亡率高等特点,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。链球菌为典型的条件致病菌,平常生存于养殖水体及底泥中。在富营养化或养殖自行污染较为严重的水域中,此菌能长期生存。当养殖鱼体抵抗力降低时,易引发疾病。该病的发生与养殖密度大、换水率低、饵料鲜度差及投饵量大密切相关。
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
链球菌的电镜图片
【临床症状】鱼苗和成鱼均可感染发病,病鱼多呈急性嗜神经组织病症,体色发黑,吻端发红,体表黏液增多,失去食欲,静止于水底,或离群独自漫游于水面,有时作旋转游泳后再沉于水底。最明显的症状是部分病鱼眼球突出,其周围充血,鳃盖内侧发红、充血或强烈出血,在夏季高温时期这些症状发展迅速。在水温比较低时,除出现以上主要症状外,各鳍均发红、充血或溃烂,体表局部特别是尾柄往往溃烂或带有脓血的疖疮。解剖病鱼,幽门垂、肝脏、脾脏、肾脏或肠管均有点状出血。肝脏因出血和脂肪变性而褪色甚至组织破损。
【防控措施】
(1)预防措施:①降低鱼养殖密度,可减少应激,降低养殖鱼的发病和死亡。②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、免疫多糖、酵母细胞壁等免疫增强剂,增强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机能,达到有效抵抗链球菌感染的目的。③及时捞出病死的鱼体,对病死鱼应就地加石灰深埋,减少疾病传播。
(2)治疗方法:因链球菌会感染脑部,常规抗菌药物难以突破血脑屏障且感染后期病鱼几乎不吃料,效果一般不理想,因此链球菌病发生早期用药才有效。在选择药物之前分离致病菌并且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,会大幅度提高药物的疗效。可使用四环素类盐酸多西环素粉、恩诺沙星粉等针对革兰阳性菌有抑制作用的药物,其用法用量按产品说明书。
3、发光杆菌病
【病原】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( Photobacterium damselae subsp. piscicida),属于弧菌科发光杆菌属。该病原菌革兰氏染色阴性,菌体呈杆状,在美国、日本、欧洲和我国的海水养殖中为常见的病原菌。
【临床症状】通常18~20℃时发病,发病率约60%,致死率约50%。潜伏期大约一周,患病鱼摄食与活动能力下降,发病初期病鱼通常无明显外部症状,因此很难及时发现并诊断治疗。剖检可在脾脏、肾脏及肝脏等器官发现大量直径0.5~1.0mm的灰白色结节。
【防控措施】对中草药番石榴和苍术高度敏感,在疾病的高发季节,可使用番石榴、苍术等中草药加敏感抗生素药物进行防治。
4、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病
【病原】嗜麦芽寡养单胞菌( Stenotrophomonas maltophilia),属于假单胞菌科,寡养单胞菌属。该菌是一种非发酵型需氧的、极生多鞭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,广泛分布于水体、土壤、植物根系人和动物的体表与消化道为条件致病菌。
【临床症状】对卵形鲳鲹鱼苗危害很大,10d内的死亡率可达100% 。病鱼体表色泽正常、无明显病灶,部分病鱼腹部肿胀、肛门处流出黄色黏稠液体。剖检发现病鱼有腹水、肠道严重溃疡、肝脏颜色变白。
【防控措施】在疾病的高发季节,可使用敏感抗生素药物进行防治。
5、创伤弧菌病
【病原】创伤弧菌( Vibrio vulnificus),属于弧菌科弧菌属。广泛存在于近海及河口环境中,是一种呈逗点状、单极端单鞭毛、无芽孢、无异染颗粒的嗜盐性革兰氏阴性菌,是公认的“人鱼共患病”的重要致病菌。
【临床症状】当海水温度超过20℃,持续2周以上,创伤弧菌即大量繁殖。5~10月均可流行,10月较多见,死亡率50~90%。病鱼体表发黑、离群缓慢独游、头部及胸腹部充血、背腹部皮肤腐烂或形成溃疡、鳃盖破损、鳃丝充血、鳍条基部充血或腐烂、肝脏与肠壁充血。
【防控措施】在疾病的高发季节,可使用敏感抗生素药物进行防治。
(三)病毒病 
1、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症
【病原】鱼类神经坏死病毒( nervous necrosis virus,简称 NNV) ,属于诺达病毒科β诺达病毒属,是一类细小RNA病毒。
【临床症状】对鱼苗和幼鱼致死率达90%以上,对成鱼的致死率也很高。病鱼体表发黑、厌食、反应迟钝、旋转状游动、静止时腹部朝上或漂游于水面。病鱼内脏器官无腹水、颜色变白、溃疡等异常现象出现。
【防控措施】(1)在种苗孵化中,应注意对受精卵、育苗池和器具等进行消毒处理,确保育种过程无病毒感染。(2)加强苗种检疫工作,采用检测技术进行检疫,选择购买健康无病毒苗种。(3)发病时隔离、销毁病鱼,并进行池水消毒。
图片二、卵形鲳鲹病害综合防控措施
目前卵形鲳鲹养殖过程中病害发生频繁且经济损失日趋严重,调查发现卵形鲳鲹灾难性病害往往爆发于水质不佳、养殖密度过大、鱼群抗应激能力差的养殖区,而且寄生虫性、细菌性和病毒性3种类型的疾病经常交互发生。而在病害发生后,又往往存在盲目用药、滥用抗生素的情况,造成环境污染和病原抗药性的增加。
对卵形鲳鲹疾病的综合防治首先要以预防为主:(1)注重优质种苗的选育,提高鱼体对疾病的抵抗力; 在选购鱼苗时除了传统的选苗方式,还可以辅以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手段,确保鱼苗未携带诸如神经坏死病毒、诺卡氏菌等难以治疗、危害性大的病原;(2)加强宏观管理,科学规划养殖区域;养殖过程中要确定适合的养殖密度,定期检测、改善水质条件,保持一个良好的水域环境,尽量使用高效全价营养饲料,杜绝病源侵入;(3)研究病害的发生规律,做好疾病的定期监测预报工作,在疾病高发期采取合理措施进行预防,如定期进行淡水浴、在饲料中混合一些抗菌素防止细菌性病害的发生等。
一旦卵形鲳鲹病害发生,尤其是传染性疾病,要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,以免传播蔓延,死鱼要掩埋或焚毁。发病后的药物治疗要注意合理用药,最好能根据此次发病病原的抗菌谱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,因为目前很多病原的抗药性不断增强,对原本有效的药物已经不敏感,盲目用药既延误病情又污染环境。针对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中普遍存在的养殖户多而散、资本有限等情况,许多卵形鲳鲹疾病综合防治的措施,仅靠养殖户是无法完成的,需要政府、水产科研院所的积极引导与合作,如利用网络建立快捷便利的水产病害上报分享体系,提供疾病检测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等。 (本文已被浏览 16332 次) |
|
|
|
文章分类 |
|
|
|
|